《《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参考】(7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教学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明确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疏通课文前四段,并做简要分析。
4、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应该感谢孟子,是他让中国的文人站起来与残暴的王权对话,走近孟子,让我们了解他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走近孟子,让我们感受汪洋恣肆的论辩风格、贴切生动的比喻寓言。
品读孟子,让我们体会其仁政和民政思想。
二、基础积累孟子其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5、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教育家,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
6、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7、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8、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于是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其书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杰出的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共7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第一句话)作为该篇的篇名。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孟子善于雄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
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
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说理深刻透彻。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弃甲曳(y)兵数(c)罟(g)不入洿(w)池谷物不可胜(shng)食也鸡豚(tn)狗彘(zh)之畜(x)(涂(t,通“途”)有饿莩(pio)(无(w,通“毋”)失其时谨庠(xing)序之教(颁(bn,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标注出不认识的字词。
学生齐读。
(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教师范读,正字音,句读。
(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分角色读。
(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详解课文解题寡人之于国也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之: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的意义。
疏通课文第一至第四段重点实词:于:对于凶:荒年,收成不好然:这样河内:黄河以北河东:黄河以东无如:没有像加:更(不吉祥,不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凶(庄稼收成不好,荒年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恐惧而喧嚷骚动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填:形容鼓声鼓:动词,敲鼓既:已经曳:拖着兵:兵器走:逃跑或:有的人直:只是,不过无:通“毋”,不要从课文第一自然段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中得出哪一重要信息?明确: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补充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相互攻伐,征战不断。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结果。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又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那么孟子又是如何进行分析的呢?层层推进明确:王好战,请以战喻(投其所好,便于启发)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王如知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理解文中孟子所运用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明确:五十步:梁惠王治国的方法移民移粟百步:邻国治国的方法不尽心以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移民移粟”与邻国治国的方法“不尽心”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五、课堂练习例题: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答案:D六、课堂小结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重点把握了他的第一点主张,下去之后大家自主疏通剩余课文自己去品味课文所体现出的其他主张,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探讨。
七、布置作业借助“新学案”疏通文意并理清课文结构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