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拼与巧算》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拼与巧算》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参考】(5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1、巧拼与巧算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巧拼与巧算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巧拼与巧算教学案例-长方形的周长拓展课教学目标: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周长的变化规律,并能计算新图形的周长。
2、学会运用发现的周长变化规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间洁性。
3、在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探究的过程。
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拼接图形的周长。
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拼接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完全一样的正方形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4、请看:这是什么形状?(正方形)关于正方形,你知道些什么?生: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是直角,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正方形。
你觉得可以怎样玩正方形?生:可以剪开,可以折叠,也可以拼起来。
5、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巧拼正方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字,那就是“巧”,什么是巧呢?“巧”:指的是灵敏、灵巧、巧思。
是的,这节课我们不只是学会求周长,更要学会如何“巧”求周长。
6、【以亲切的谈话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识,很自然地引出正方形,方便下面的教学。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
7、出示:(正方形)能口算出它的周长吗?(54=20厘米)这个呢?(54=20厘米)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一共是多少呢?(40厘米)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正方形完全一样)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在一起,猜一猜周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只是大家的猜测。
8、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起来实践验证吧!我们先来看操作要求:)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在一起,说一说你拼成了什么图形。
)描出新图形的周长并计算。
)仔细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接下来请大家按要求操作。
谁愿意把自己的操作结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呢?生:我拼成了长方形,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
我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少了10厘米。
生:我也拼成了长方形,是竖着拼的。
长方形的周长也是30厘米。
我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少了10厘米。
还有不同结果吗?师:看来无论是横着拼还是竖着拼,都拼成了长方形。
周长都是30厘米。
我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少了10厘米。
为什么会少10厘米呢?这10厘米的长度跑哪去了?生:拼到中间了。
师:这10厘米的长度还在图中呀!怎么就算的少了呢?说的真好!因为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它虽然在图中,但不是新图形周长的一部分,所以周长减少了。
减少的就是中间这两条边的长度。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进行猜想,体现了猜想-验证的认知过程。
利用学具图形进行拼组,使学生体会图形间周长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个正方形拼。
如果再添上一个正方形,周长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生:再减少两条边。
师:能在图中找到减少的边吗?怎样求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呢?(8条边的和)【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创造,促进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挖掘潜能,让学生智慧的鲜花开放在手指尖上。
】4个正方形。
两个正方形拼一次,少了2条边;三个正方形拼了两次,少了4条边。
那么4个正方形拼一起需要拼几次?会少几条边呢?生:需要拼3次,少了6条边。
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拼法吗?动手试一试。
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正方形)周长减少了几条边?(8条)师:看来拼法不同,得到图形的周长也不同。
要知道拼成图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看清哪些边重合了,也就是看清减少了几条边。
【对于学生的不同拼法,师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方法小结。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猜测-验证-结论不错!这就是数学探究的过程。
三、类比实践,迁移应用。
这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如果拼在一起,会有几种拼法?(2种)一种是把长拼在一起,一种是把宽拼在一起。
拼成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说得好!当把长拼在一起时,周长减少的是两条长:把宽拼在一起时,周长减少的是两条宽。
如果我要使拼成图形的周长最长,该怎样拼呢?(把宽拼在一起)。
张阿姨的植物园举行花展,其中一个正方形花圃被分成了四个相等的长方形花圃,种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郁金香,已知每个长方形花圃的周长都是40米,求正方形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度过了紧张而又快乐的一节课,老师谢谢你们,为你们的进步感到骄傲,用掌声为自己鼓励。
四、总结归纳,设悬激趣。
刚才我们将几个图形拼成了一个图形,发现了周长的变化,能不能将一个图形分成几个图形并找到周长的变化规律呢?课后请大家剪一剪,算一算,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